首页 > 产品中心

严新平:以科学技术创新促进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
2023年12月10日 产品中心
技术参数

  习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新”与“质”辩证统一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分别对应新动能、新治理和新增量,共同指向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新”与科学技术创新的领域和方向紧密关联;对于新质生产力的认识必须深度嵌入新型生产关系,不断深化对于科技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律认识;新质生产力创造的新增量既指向数量增长,更强调质量提升。

  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演进的背景下,全球主要国家纷纷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加强布局。未来产业由科学技术创新驱动,将改变产业形态和产业体系,从而引发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将对原有产业体系产生冲击与改变。当前,未来产业进一步围绕智能、绿色等主导技术群的融合突破与协同支撑。

  信息技术对经济体系深入扩散与覆盖,人工智能向通用AI发展,将更多替代人类劳动力。目前,场景创新成为驱动AI创新的重要方式,地轨通信卫星、物联网、区块链、无人驾驶等正扩展人类能力的边界,是全球未来产业最火热的赛道。

  能源革命是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的基础与先导,新能源、信息技术等融合,不单单是替代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工业经济范式的基础底座,同时还将实现能源供需双方的动态高效匹配。作为全世界未来能源的重要支撑,氢能、氨能、太阳能、核能和其他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结合智能电网技术等,正在改变能源结构。

  航运业作为一个古老、不可或缺的交通运输方式,在未来产业的发展背景下,正在引发变革,朝着绿色、智能、柔性的技术方向发展,形成新模式和新业态。

  2023年7月7日,IMO海环会第80次会议通过温室气体减排“战略”,加快了国际海运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峰值的速度,并在兼顾不同国情的情况下,将在2050年之前或该年前后达到净零排放。主要是通过提升新建船舶的能效设计来降低碳排放强度;到2030年,国际海运单次运输任务的碳排放量要比2008年平均减少40%及以上;加大采用可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近零排放的技术、燃料或能源,到2030年占比至少达到5%,并力争达到10%。

  ——管理措施。提升船、港运营管理能力,改进港口集疏运组织方式,发展先进运输组织方式;推进老旧船舶适时报废,提升船队绿色化、谱系化水平;研发碳排放和污染物协同监测技术与装备;创新探索航运碳税、碳汇、碳排放交易等市场机制。

  ——能效提升。优化船舶设计的能效指数;研发船舶减阻、新型动力推进、余热利用等创新型技术;加大节能减碳改造力度,控制船、港装备能耗水平,全方面推进节能型通用设备在港口的应用;加快开发航速优化、航线优化、能效优化等智能系统与设备。

  ——防污减阻。推广使用水润滑尾轴承技术及装备;实施船舶污水、垃圾集中转运的同时,研发船舶属地处理技术;推广船舶减阻涂料使用。

  ——能源替代。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船港装备,鼓励港航企业组织电池、LNG、氢、甲醇、氨、生物燃料等低碳、零碳能源试点应用;积极应用分布式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加强港口码头新能源加注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2018年,国际海事组织(IMO)定义了自主水面船舶的四个功能等级,自主水面船舶(L1)已经取得显著进展,发展船舶远程驾控(L2有人在船和L3无人在船)是国内外共识,也是世界科学技术前沿、学科交叉热点。按照IMO的计划,2024年将非强制性执行自主水面船舶规则(MASS Code);2028年将强制性执行MASS Code。

  智能航运正按照数字化、网联化、智能化的路径在推进。数字化即利用高新技术,打造数字底座,创建数字航运的技术体系;网联化即以船舶为载体、港口为节点、客货为对象,实现“船港货”多节点相互连通,“人员、装备及环境”交互网联运营;智能化即按照“人主机辅、人机混智、机主人辅”分阶段迭代,按照增强驾驶、辅助驾驶、人机共驾、自主航行的路径逐渐演进。

  智能航运的目标是构建新一代航运系统各要素融会贯通、自洽共享的“岸基驾控为主、船端值守为辅”的新型运输系统,实现船、港、航和客、货等各方信息互联共享,实现乘客和货物的舒适搭载与个性化、高效精准位移。

  建设新一代航运系统的控制体系将助推智能航运发展,航运系统的装备运行控制将由单体控制向网联控制转变;航运系统的状态控制将由局部水域控制向广域协同控制转变;航运系统的安全控制将由事故被动响应向全过程主动控制转变。

  韧性是衡量一个系统抵御风险、适应内外部条件的变化、维持系统正常运转能力的重要指标。韧性为大大降低航运系统面对外界环境冲击造成的损失和加快恢复提供了新视角。

  提升船舶航行的韧性,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和自然灾害条件下航运系统的安全新挑战,保障生命安全、提高应急保障能力;通过航运系统风险识别与动态评估,可进行风险预警与运行防控,进行危机处置与应急救援。其中,航运系统风险识别与动态评估能提升船舶的可靠性;通过事故时空特征分析,可建立统一风险评估框架;航运系统风险预警与运行防控能进行水域气象灾害预警,可优化双控预防机制;航运系统危机处置与应急救援能对突发事件危机管理,进行应急资源配置及优化。

  我们不仅要关注船舶的能源替代,防止船舶排放对温室气体的影响,还要格外的重视对于水域环境和水中生物的保护。

  关于船舶能源替代,需要技术和时间迭代。目前,各国、各地区、各航运企业都在依据自己发展利益、技术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合适的能源替代路径,同时着力构建低碳零碳能源供应体系。在船舶动力系统方面,柴油机动力一统天下的格局正被打破,LNG、电池、燃料电池、甲醇、氨燃料、生物燃料、太阳能、风能等在船舶上的应用都在发展中,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将是柴油、低碳燃料与零碳燃料共存的局面。鉴于内河船、沿海船、远洋船因船型、航程、吨位、补给等差异,发展适宜的低碳、零碳能源和动力形式将有一定的不同。受到能源“产—运—储—注”的约束,应尽可能避免不同能源基础设施重复投资,同一场景不宜布局多种能源路径。

  关于水域环境和水中生物的保护,应积极推广使用水润滑尾轴承技术及装备替代现有的油润滑尾轴承,杜绝油润滑轴承的水域污染源;在实施船舶污水、垃圾集中转运的同时,开展船舶属地处理技术与装备研发,实现船端无害化处理;进一步重视水域稀有渔种的保护。

  以人为本、提升船员素质,是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体现。要重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通讯等技术正在创建船与岸、船员与船舶系统的新型关系,重塑船员的从业模式,催生“岸基驾控,船端值守”的船舶运行新模式,变革航运业态。

  预防事故、安全生产,是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最终体现。要积极应对绿色、智能技术应用产生的航运新业态的安全新挑战。近年来,新能源应用的安全性、船舶远程驾控的安全性和船员行为的安全性受到慢慢的变多的关注。

  任何一种船型不能包揽和满足各种旅客和货物的运输需求,发挥江海联运、多式联运的优势,形成优化的航运网络,才能构成兼具经济性、安全性、高效低耗、智能绿色的航运系统。

  “有水行船”是一种在航运市场粗放发展阶段的思维模式,不符合新时期高水平发展的理念;积极应用未来产业形成的新技术,重构“散、小、杂”的内河航运企业,培育规模化、有组织、善创新的航运企业,形成有利于新技术应用的环境,促进我国内河航运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 上一个 下一个 >
网站问题反馈Copyright © 2021 江南电竞app官方下载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江南电竞app官方下载
浙公网安备 网站地图